数字长江 大旗扬起来
在长期的治江实践中,长江水利委员会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九五”时期,长委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高举起“数字长江”大旗。当前,水利信息化建设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长委人乘势而上,以“数字长江”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愈来愈快。
成 就 篇
基础雄厚 硕果累累
信息化建设与治江事业休戚相关,相互促进,这主要体现在: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监测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通讯技术遥测、遥控水情、雨情、灾情、工情,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等。目前长委流域性空间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已经起步。
计算机网络 委机关大院实施了结构化布线工程,将长委内部分单位连接成一个初具规模、有一定综合业务能力的园区网,网络主干带宽100M,提供全面应用服务并与Internet连接;长委通过卫星信道实现了与水利部的连接;长委水文局通过X.25构建了连接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沿江部分水文分局和有关省市水利部门的实时水情网络。这些系统和设施在历年的工作中,特别是在1998年的抗洪斗争中,保障了国家防总的防汛指挥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防汛指挥系统 建立了满足预报要求的站网的雨、水情测报及传输和长江防汛指挥部门接收、处理、查询系统;建成了洪湖、汉江、洞庭湖水利专用微波干线,开通了部分卫星通道;长委部分水文站建成了自动测报系统,在陆水、丹江口等大型水利枢纽建成了自动测报系统;在蓄滞洪区初步建成了洪水警报网;长江防总办公室初步实现了在计算机上运行长江干流部分控制站的洪水预报作业、防洪调度方案的分析计算。
水利政务管理 目前,文字、表格处理和多媒体演示等工具软件在长委机关得到广泛应用。部分二级单位通过局域网,开始使用文件级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并初步应用了数据库技术。长委办公室公文收发已使用计算机管理;人事劳动管理已建立了全委干部人事基本资料库、委机关劳动工资库;1998年长委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发了“三峡财会软件”,并推广应用;计划、统计管理的部分业务工作已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并正抓紧开展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科技、外事管理已初步建立了出国人员管理、外国专家来访等数据库。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建成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管理年报等重要水资源信息相继进入了互联网,对全社会发布;水行政执法数据统计、水资源简报编制数字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可直接与全国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引进、开发了多个水质数学模型。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 建立了“长治”工程重点防治等数据库;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水土保持小流域规划;使用遥感技术进行水土流失普查;开发了小流域规划软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录入部分重点县和小流域的图形资料。
水利公众信息服务 分别建立了长委内、外网站,面向委内外发布流域水资源管理动态信息,宣传长委治江业绩。众多二级单位相继建立了单位网站,反映本单位工作信息和文化建设。
水利规划设计 始终坚持“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方针。为适应设计和管理需要,设计院建立了院级骨干网,配置了ORACEL大型数据库、TRS全文检索系统、SEAS图档管理系统和UO公文流转系统。在三峡工地建立了局域网,为现场设计提供了基本保障。先后引进各种专业软件50余个,结合工程项目自行或联合开发的软件达30多个,“水工建筑物三维可视化CAD系统”和“三峡三期工程大坝施工实时动态仿真系统”经水利部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利工程虚拟仿真三维动画及演示系统”已成功应用于三峡水利枢纽、九江城区堤防及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等项目,并将逐步推向市场。
水利科研 密切结合流域规划和水利工程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科学试验研究。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极大提高了物理模型自动化测控程度;采用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河流、水工、结构、环境模拟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大力发展了以数学模型为手段的结构、流场科学计算分析,取得丰硕成果。近年积极开展了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开辟了防洪减灾动态监测等新的研究应用领域。
水利图书馆 形成了以计算机、服务器、大幅面扫描仪、缩微、光盘和音像制作等设备为主的信息处理硬件基础;建立了工程图纸缩微,音像资料摄录制,文献资料采、编、流自动化管理,科技期刊编辑排版和国内外联机检查等系统;开展了数据库建设,建立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十几个大型工程档案目录数据库30余万条,引进和建立文献题录库200多万条,建立了14个专题数据库和水利水电工程监理适用规范多媒体光盘数据库;初步实现了信息资源收集、加工、存贮和利用现代化管理,加速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探 索 篇
诸多问题 亟待解决
目前,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突飞猛进,水利行业新的需求、挑战不断升级,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长委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能适应现实需要。长委信息化工作与国家的需要、水利部的治水新思路要求和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实际需求尚有距离,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指挥的建设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全局性、有序性的信息化建设尚未起步,“数字长江”的整体思路尚未明晰。
信息资源整合不够,信息整体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组织协调和全面统筹规划,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开发应用水平较低,尚未形成长委公用信息平台。水利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滞后,公共的传输平台覆盖面窄,技术水平较低;全局性的数据库很不完善;系统开发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通用性差、生命周期短,与国际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向;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不够全面。
水利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长委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建设任务艰巨,而长期以来国家和长委对全局性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相对不足。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至今尚未形成覆盖全委的信息网络。涉及治江大计的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水利政务等重要领域的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应用系统,至今尚未形成和完善。
展 望 篇
高起点 高标准 高质量
加快长委信息化进程,是长委新世纪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历史赋予流域管理机构的使命。2001年12月11日,长委专门召开信息化规划工作会议,长委主任蔡其华要求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抓紧抓好长委信息化建设,在七大流域中率先实现信息化。
长委信息化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委的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重点建成长江防汛指挥系统、长委水利政务信息系统、长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长江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长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等,并部署实施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长委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初步形成“数字长江”轮廓。
到2010年,长委将全面完成水利公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建成全江(包括直管工程和勘测、水文驻外单位)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完成11个应用系统和水利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实现“数字长江”的宏伟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