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电和电气化事业15年发展回眸
“山区面貌要改变,先办小水电,有了电,富一片”。这是壮乡人民对小水电作用的生动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5年以来,广西坚持治水办电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共办小水电的做法,在中小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做出了大文章。随着一颗颗“夜明珠”的升起,壮乡、瑶寨的面貌焕然一新。
地处桂北山区的恭城瑶族自治县,是广西第一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达标县。1986年实现初级电气化后,恭城县不断巩固和发展电气化建设成果,到2001年全县小水电年发电量1.1亿千瓦时,供电量1.05亿千瓦时。15年来,恭城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0多元增加到1500多元,摘掉了自治区级贫困县的帽子,建成了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
梧州是全国第一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地区,梧州地区的办电经验曾作为一种模式向全国推广。经过15年跨越式的发展,地方电力已成为梧州地区,即现在的贺州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00年底,全地区发电总装机达到35万千瓦,年发电量13.8亿千瓦时,户通电率近97%,户均生活用电量323千瓦时,并且建成了全国水利系统惟一的厂网合一,网架覆盖面最宽、最完整,实力最强的地方电网。地方电力企业每年上缴地区财政的利润达到1个亿,占地区本级财政总收入的50%。2001年2月28日,由贺州地区电业公司作为发起人的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广西地方电力系统第一家上市公司。
小水电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县办工业、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全面发展,加快了老、少、边、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步伐,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广西已建成的49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中,大部分都属于贫困山区县,电气化建设达标后这些县都甩掉了贫困帽子。作为广西水利事业的支柱产业,小水电每年用于以电养水的资金达到1.2亿元,为广西水利事业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为了繁荣农村经济、拉动内需,1999年,中央作出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决策。广西实施农网改造两个承贷主体,截至2001年底,水利系统负责的39个县的农网改造共完成投资23亿元,占总投资的90.5%,农村受益人口达到810万,已经完成网改任务的农电电价从过去的0.9~1.0元牞下降到了0.5~0.6元,初步实现了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繁荣农村经济的目标。
目前广西中小水电资源开发量仅占可开发量的三分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广西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第四批电气化县建设已正式启动,“十五”期间广西将建设24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另外,由水利系统负责的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建设即将启动,这为广西地方电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期待着壮乡人民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