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三大战略选择(在2004年国际出版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当代中国出版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在传承文明、创新知识、普及科学、探求真理、积累文化、资政育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都有特殊的作用。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历来就有发展出版业的传统,特别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术、印刷术两大发明的出现,不仅推动了中国出版业的繁荣进步,而且为世界出版业的兴起和人类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出版业,在改造旧出版业的同时,国家调集人力、物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完成了出版业的重大布局。改革开放给我国出版业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出版大国,书报刊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年出版图书19万种、总印数66.7亿册,报纸2100多种、总印数383亿份,杂志9000多种、总印数29.5亿多本,音像制品28000种、总出版量5.7亿盒(张),电子出版物5000种、总量接近l亿张,网络出版、国际出版贸易市场也在快速增长,整个出版物市场销售年均达到1500多亿,实现利润135亿,满足了国家发展和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国内最为看好的行业之一。
进入2l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出版业如何应对世界各种文化相互竞争和多样化发展的局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如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又一次进行新的战略决策。在这个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冷静地判断形势,权衡利弊,果断地作出了三大战略选择,使中国的出版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上了改革、开放、繁荣、发展之路。
选择之一:集团化建设——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中国的出版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按照主办部门和地区的行政级次配置出版单位,小而全、多而散,资源平均、竞争乏力是它的基本特点。要适应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能够像国际跨国出版、传媒集团那样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在竞争中传播民族文化,巩固和扩大先进文化阵地,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大力推进集团化建设,从而形成一批跨地区发展、多媒体经营、具有实力的大型出版、发行集团,塑造出新的市场竞争的主体。
集团化建设是实现集约经营的有效方式。只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以资产为纽带、以业务重组为链条,打破行政、地域界限,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股份制改造,快速提升出版产业集中度,就必然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实现规模经营。
集团化建设是低成本扩张的现实途径。通过母子公司、两级法人体制建立,完善以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盘活存量,吸引增量,优化组合,调整结构,壮大实力、扩张发展,从物质基础和体制机制两方面提高出版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集团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独立负责的市场竞争主体,造就市场竞争中的国家主力队。这不仅能优化组合、集中优势,而且有利于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单位依附党政部门的局面,使政府专司管理,企业独立经营,事业全力服务,各负其责,各行其道。
选择之二:市场化经营——转换机制创造活力
出版物是具有两种形态的产品,它所承载和传播的内容是观念形 态的,而它本身是加工制造出来的物质形态的产品。在古今中外出版物都是有价值的产品,上市交换就是商品。在加入wT0时,中国政府已经承诺逐步开放出版物分销服务和分销市场,这就直接确定了出版物的市场和商品地位,靠计划组织生产和分配出版物的历史即将结束,因为它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出版业必须与时俱进,面向市场,建立新的出版物市场经营体系。
市场化经营就要创新体制,从计划体制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首先要把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新的市场主体;确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的宏观体制;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推动企业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加快发展,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市场化经营就要转换机制,增强企业内部活力。通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企业化改革,提高出版行业的内部活力、职工的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使之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市场化经营就要培育品牌,突出特色,以优质产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竞争,使一些大型出版集团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培育名牌,大量出版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发挥优势集团和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出版市场竞争的主力作用,不断扩大我国出版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
市场化经营就要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市场要求,加快出版物大流通、大市场的建设和中介组织的建立,制定出版物市场管理法规,改革市场执法体制,加强市场执法队伍的力量,使出版物市场健康发展、日益繁荣,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市场化经营就要打破垄断经营、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尽快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垄断经营、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格局,是兑现加入wT0的承诺,有序开放分销市场,保证公平竞争的当务之急。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欢迎各种资本共同投资发展出版物大市场。鼓励出版、发行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股份制改造,实观跨地区、跨媒体、跨国经营,运用招投标、政府采购、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等方式推动市场竞争。
选择之三:产业化发展——壮大出版业实力
企业是产业的基石,培育出版企业、发展出版产业是繁荣新闻出版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必然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
产业化发展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出版产业的全面协调统筹发展既要符合精神文明的要求,更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正确把握产品内容生产和产品加工制造的不同特点,完善产业链条和生产秩序,坚持“三贴近”,面向消费者,通过扩大消费带动产品生产。把市场和阵地统一起来,通过市场占领阵地,实现精神产品的自身价值。
产业化发展就要讲究两个效益,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经济效益,重视投入产出,坚持成本核算,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市场信誉。大型集团不只经营产品,还要经营资产,通过吸引业外资本壮大实力,实施同行业或跨行业资产重组,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低成本扩张、跨越式发展。
产业化发展就要创造发展动力。改革和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要深化改革,探索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向改革要生产力。也要大力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装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版业,提升出版业的核心创造力,进而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和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实观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化发展就要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大军。出版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它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要千方百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人才竞争将会是出版产业的一大特色,在一定意义上将决定其今后发展的水平。
三大战略 选择的推进,始终得到党和政府有力支持
早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国家就制定了组建出版、报业、发行集团的方案,大力支持集团化建设。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建成70家出版、报业、发行集团,在出版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更加明确了新闻出版业的改革思路,加紧进行改革试点,引导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出版事业深化改革,政府规划建设出版物大流通、大市场体系,大大加快了市场化进程。
制定实施出版业发展规划,以财政、税收、融资、投资等经济政策为杠杆,运用多种措施扶植出版产业快速发展。
及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内外资投资出版物分销服务和印刷复制业,支持出版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国政府认真兑现加入wT0时的承诺,对外开放出版物分销服务市场和印刷业、复制业的工作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目前,我国民营的发行企业已达7万多家,中外合资合作的印刷企业已经超过3000多家,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出版物零售企业100 多家,中外版权贸易、版权合作、科技方面的出版合作也在不断扩大,给海外国外的出版发行商提供了共同发展的好机会。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管理和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的既定政策,今后还将会更加开放和完善。我们同国际传媒出版发行业界的同行们会有更多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热诚欢迎国内外、海内外、业内外的朋友,继续关注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推动中国出版业实现三大战略目标,加快战略重组,抓住机遇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做强主业,壮大主体,为创造21世纪的新文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