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业“变法”在即:报刊调整结构格局初定 行政职权退出经营 出版物分销全国市场化
本报独家专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
与已初步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肩负舆论导向和宣传任务的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而新闻出版业的革新则面临着更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十六大已明确提出,要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也多次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一切妨碍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今年6月底,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会议在京举行,这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已徐徐拉开。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闻出版业的管理体制将作出怎样的调整?日前,本报记者就这一话题在京独家专访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
最大的变化:走向“三贴近” 提高公信力
记者:党的十六大之后,李长春同志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三贴近”。请您谈谈新闻出版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现实意义。
柳斌杰:党的十六大选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一切为老百姓着想。在宣传文化领域特别是新闻出版方面,也存在着老百姓很不满意的东西,例如报刊乱摊派增加群众负担,打开电视新闻镜头都是会议和领导,国内外重大事件新闻反应迟钝,乱编教材教辅,新闻报刊不关心群众利益、不关注社会热点、不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李长春同志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从“三贴近”入手,改进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中央的这个要求一提出,立即得到人民群众和新闻出版战线的拥护。新闻出版界很快就有了实际行动,改进“两会”报道、精简会议新闻、改革领导内外事活动报道、伊拉克战争24小时全景报道,抗非典新闻宣传贴近现实、防病健身出版物快速出版直送千家万户……信息准确及时、真实、透明,舆论引导鲜明生动、以理服人,出版产品贴近群众、适销对路。这些变化拉近了新闻出版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提升了我国新闻的竞争力,增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对媒体的信任,受到了国内外一致好评。
短短半年多的实践证明,新闻出版业坚持“三贴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改变形象应对挑战的治本之策,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促进繁荣的前进之路。只要坚持“三贴近”,新闻就能提高公信力,出版产品就会受欢迎,新闻出版业就会有广阔的前景。
最大的问题:远离市场 远离群众
记者: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而新闻出版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那么新闻出版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柳斌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应该协调发展,不能说经济体制是市场的,文化体制是计划的,那样意识形态就不能反映经济基础,没有用了。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基础变了,而文化体制特别是新闻出版还是老一套,当然要改。我国整个文化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大的问题是离市场比较远,而新闻出版这一块则离市场更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把新闻出版业作为宣传和意识形态来看待,更多强调的是它的宣传任务和舆论导向,而很少讲新闻出版的产业属性、商品属性和市场要求。这样一来,它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多,若按现在市场经济的要求,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从体制、机制到运行方式都很难做到“三贴近”要求。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新闻出版业远离了市场,飘在空中,而远离市场的结果就导致新闻出版远离了实际、远离了群众、远离了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确切的说,我国现行新闻出版一套管理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
造成目前新闻出版业工作上“三脱离”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从客观上来看,新闻出版是个特殊的行业,首先作为大众传媒它和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作为产业,又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新闻出版业制造、销售的是自己的产品,除了一部分产品内容有意识形态色彩,整个生产过程和其他产品是一样的,也有投入产出,它也要经过设计、加工、制造、制作,然后进入市场销售。因此,新闻出版是具备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的行业,在国家整个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形成基础的前提下,奢谈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是没有可能的;二、从主观上来看,我们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闻出版的社会功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是强调了一个方面,忽视了另外的很多方面。比如:强调领导机关的需要比较多,强调人民群众的需要比较少;强调一元化思想指导比较多,强调满足社会各个层次多样性的需求比较少;强调社会效益比较多,强调经济规律比较少。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对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很敏感,总是不敢想、不敢讲、不敢做,改革滞后也就在所难免了。
针对新闻出版在工作上的“三脱离”问题,中央提出从“三贴近”入手来改进新闻出版工作,我认为是解决当前这个问题的关键。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已基本形成,政治体制也经历了多次大的变革。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媒体,其影响不可小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新闻出版业必须打破过去在某些管理环节上设定的条条框框,参与市场竞争,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如果新闻出版业仍固步自封,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那就会远离实际、远离生活、远离群众,其影响力必将大大削弱,无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也无法应对今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
最大的调整: 体制、机制、管理和评价系统
记者:与中央“三贴近”原则相适应,您认为我国新闻出版行业从体制和机制上,目前应做出哪些调整?
柳斌杰:这次改革重点是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创新管理。首先,从体制上,要改变原来计划经济那一套政企、政事不分,按行政级次配备资源和高度集中的审批制,这种管理体制已经僵化,已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快速反应和产业发展的市场要求;其次,从机制上,过去我们新闻出版单位内部行政化严重,自我封闭、统得很死,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员能进不能出,分配平均主义,没有活力,没有积极性。再次,新闻出版管理整个评价体系有一套独立的原则,并不与书报刊本身的社会反响接轨,没有“人民满意不满意”这个根本标准,现在必须改变。今后,新闻出版业的评价体系将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依据市场、依据发行量来确定(专业性强的学术刊物除外),给记者编辑创造深入生活、了解实际、满足人民需要的一种机制。出版物发行量上不去,其实也就没有了宣传阵地,就谈不上社会效益,要牢牢树立市场就是阵地的意识。
具体来说,体制上体现“三贴近”原则,就是要让新闻出版靠近市场,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把凡是能够推到市场的都要推向市场。因为市场本身就是贴近消费者的东西,有自己的一套运转规律。我们准备按照企业化管理的原则,让新闻出版行业中经营性的单位都走市场的路子,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管理体系,运用市场法则来调节其内部活动,在整个市场上确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再依靠行政手段来配置新闻出版资源。非经营性的单位,也必须转换机制,搞活内部,提高服务水平,贴近人民群众,争取更多读者。
再者,我们将建立一个灵活、快速、有效的运行机制, 以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运行、信息生产量大、传播要求高的特征。这就要求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期刊集团内部发生“化学反应”,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制度、人才管理、技术进步等方面入手,坚决打破新闻出版单位原来的行政层次结构,坚决改变长期以来新闻出版单位内部形成的“套个级别、评个职称”却不问市场效果的行政化倾向。目前,新闻出版总署正在全国推行新闻采编人员、出版编辑和发行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新闻出版职业的准入门槛和从业人员的素质。
最大的冲击:让权力退出报刊经营
记者:前不久,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下达了“除科技期刊外全国报刊暂停征订”的通知,是不是意味着国家将对国内报刊业格局进行较大规模的整顿?
柳斌杰:为了防止报刊订阅出现麻烦,上个月出台暂停报刊征订的通知,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报刊业面临结构大调整,近期内部分报刊可能退出市场;二是为了减轻群众负担和规范报刊发行,中央正在下决心治理报刊散滥和纠正党政部门所办报刊利用部门权力向百姓摊派订阅的问题。目前,这项深得民心的报刊专项治理工作已经着手进行,待今年9月底之前完成时,国家将发布调整之后新的报刊征订目录,改变靠职权摊派报刊的发行方式, 并全面恢复下年度报刊征订工作。另外,除各级党政部门、省级和省级以下行业组织所办报纸、期刊外,其他报刊已于近日恢复征订,外界有些猜测是没有根据的。
“让权力退出发行市场”是此次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从整个行业长远发展利益出发,我们对报刊业结构已经确定了这样一个调整准则:办好党和国家的重要“喉舌”。这里所说的“党和国家的重要喉舌”,按不同层次划分主要包括:中央级的一报一刊(即《人民日报》和《求是》杂志)、各省市党报党刊各一份、各地级市党报。原有县级党报原则上一律停办。其他报刊,中央部门所办的实行管办分离,省级党政部门所办的原则上划转,地市级党政部门不办报刊。省级和省级以下若干党政部门所属社会团体不办报刊,已办的一律停办。通过这次治理,进一步压缩党政部门报刊总量,实行管办分离,政企、政事分开,切断利益纽带,使报刊独立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解决权力发行、强行摊派和群众负担过重问题是本次报刊专项治理工作的重要目标。权力退出发行,市场才能公平,群众才能满意。
另外,在行业布局上,我们不再搞“遍地开花”,而是突出培育一些新型的市场主体,以大型的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发行集团、期刊集团为龙头,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竞争队伍,让优势资源逐渐向优势集团集中,自然淘汰那些“小而滥”的出版物。首先,要打破我国新闻出版业在经营上的地域界限,国家将鼓励新闻出版集团跨地区、跨国界经营,国际上有的大传媒集团在近80个国家办报、办刊,市场覆盖面相当大,我们国内还要搞地区封锁?同时,国家还鼓励大集团进行跨媒体经营,因为多品种经营在市场中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其次,下一步国家将鼓励优势集团通过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控股多种手段壮大自己实力,优化新闻出版业结构,也解决重复、低水平报刊的退出机制问题。
最大的开放:出版物分销市场欢迎国内外资本
记者:我国新闻出版业市场准入的限制一直很严格,此次改革在报刊出版经营权方面有无更大的解放?新闻出版业可否向行业外融资?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在新闻出版行业能有怎样的作为?
柳斌杰:性质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国家对不同性质的新闻出版单位将采取区别对待的市场准入制度。今后,新闻出版产业的格局,将按市场要求做出如下调整:所有新闻出版单位将划分为经营性出版企业和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两大类。公益性事业单位或担负国家重要喉舌作用的单位,以政府为主导,资本投入也是以政府为主,这些单位的经营部分可和宣传业务两分开,按照编辑要管住,市场要放开的原则,剥离出来的经营业务完全可以按企业方式去运作;经营性出版企业则可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放开手脚去竞争,原则是“市场主导、社会投资、共同发展”,完全要借助市场法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经营性的新闻出版企业和公益性的出版事业单位,均须领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经营许可证,然后才能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依法经营,受法律保护。
在新闻出版发行、分销方面,国家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行业发展,1992年出版物零售业就已经向民营资本开放,今年5月1日零售业务又对外资放开,到2004年12月,批发业务也将向民营资本和外资放开。对于报业集团和某些事业性出版集团的市场开放,采取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离的办法。其中,经营部门和广告、印刷、发行、仓储等业务可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向行业外的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融资,由集团控股;编辑业务则仍由国家统一管理,只在行业内“流通”,对行业外的国有资本会逐渐放开,放开时间早晚将取决于改革的进程和规范程度。
最大的行动:构建全国统一的出版物“大流通”、“大市场”
记者:过去,新闻出版在发行和分销方面一直存在着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此次改革是否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柳斌杰:我国未来的新闻出版销售市场,将是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我们提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流通”、“大市场”的概念,不主张个体操作、小农经济那一套办法。这就要求组建一批具有控制全国市场能力的大型经营集团,借助这些集团的市场网络,打破目前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垄断经营的局面,这些局限在报刊发行方面尤为突出。国家将加快构建全国“大流通”市场的步伐,方式就是借鉴现代物流体系,集中配送、连锁经营,建立快速的网络通道,缩短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逐步解决过去按行政级别设置的“总发行、一级批发、二级批发、三级批发”的问题。那种陈旧的发行方式,可谓“层层盘剥”,既降低效率又增加成本,既不利于消费者,也不利于出版者、经营者。当前的重点是鼓励跨地区经营,鼓励竞争,打破垄断和封锁。
此外,国家还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出版物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也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市场网络建立起来,避免出现全国供求信息不畅的现象。目前,国家正在加紧制定市场网络的技术标准,并已在一些省市进行局部试验。今后,政府的责任不再是管发行企业的内部业务,而是制定竞争规则、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以一整套市场管理的法规让经营者依法放手去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