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询非典后的图书市场
中国新闻出版报
记者 王坤宁 樊国安 王立强 古隆媛 魏晓薇 韩为卿 金鑫
2003-06-11
去年“五一”,本报记者四面出击,在全国各地书店采访,那篇《黄金周热卖什么书》,记录下了红红火火的购书场面。而今年5月,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措手不及的图书市场同运输、旅游、餐饮、铁路等行业一样,遭遇了一场倒春寒。
一向熙来攘往的北京图书大厦一下变得格外清静,销售额下降八成左右;天津图书大厦3月份图书销售码洋为418万元,4月份只有230万元;深圳书城的总销售码洋同比下降42%;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系统图书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31.9%,其中上海书城下跌了50.8%;河南省店所属的省直书店、音像门市部和豫新书店销售平均下降50%左右;四川十佳民营书业主一的四川星洋文化有限公司图书销售下降三分之一;兰州西北书城销售额下降约50%……
非典疫情带来的图书下滑背后隐藏着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示?非典过后,我国的图书市场又会产生哪些动向?近日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图书发行业人士进行了广泛的采访。
网上售书会火吗?
4月20日至5月10日,各地图书城门可罗雀:成都图书零售最大卖场的成都购书中心,其人流量从以往日平均上万人次降低到几千人次,减少40%;深圳书城的客流量下降了66%;西北书城客流量在平日四五千人的基础上,平均每天减少2000人左右……
人们不是放弃了购书的选择,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网上购书、电话购书等新的购书方式。上海书城网上书店自系统升级以来,运行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浏览量不断上升,仅今年1至4月,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9%。非典疫情发生后,网上书店的销售又进一步出现升温趋势,统计显示,4月21日至5月14日,该网上书店共计实现销售7万余元。天津图书大厦利用网站把经营的16万种图书目录全部上网展示,数字显示,在这个非常时期,读者对天津图书大厦网站的点击率比平常时期增加了80%。中原批销中心对河南省内采取“新书主配,网上订货”的方法,省外订货则采取电话、传真、上网等方式,弥补了现货批销的下滑。
河南省新华书店总经理郭豫生认为,图书批销中心的一般图书销售呈现出“淡季不淡”的情况,得益于省店全系统较早地建设了遍布全省、辐射重要客户的网络,“电子商务”得到了及时广泛使用,“网上书店”生意红火,而没有这些,真是成聋子、瞎子了。
天津图书大厦的总经理王学浩认为,书店的经营必须改革,经营的手段应当向网上售书等立体化方向发展,大力开辟“虚拟图书市场”,网络售书,大有可为。
西北书城副总经理丁文东的体会和看法是,非典疫情给了我们警示和压力,作为大型书城和零售业,必须下决心建立网络购书系统,以在大的疫情突袭之时也能多条腿走路,与读者保持紧密联系并扩大这种联系。书城决定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步伐,让各类专业人士和学人进店网上阅读,从50多万种网上提供图书中下载所需信息,使读书买书互动。
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彭卫国对网上售书表示不容过分乐观,非典或许为网上书店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遇,但是配送、信用支付等技术上的问题没解决,必然会制约网上书店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书城总经理赵建平则指出,非典是种非常状况,网上书店无法提供给读者一种人性化的服务,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及书店的消毒和防护措施让读者放心、安心,书市也将逐步走出低谷。
深圳市新华书店总经理陈锦涛向记者表明他的看法,对于非典时期网上书店的销售上升,这只是一个特别的“机遇”,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其销售会慢慢回落。网上书店的快速成长期还远远没有到来。它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销售模式,但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
购书热点会转吗?
在图书的一片下滑声中,也不乏亮点。防治非典类图书在各地都创下新高。北京市近一两个月以来,防治非典图书持续占据销售排行的前四位;深圳书城销售的非典类图书有47个品种,累计销售4304册,共计码洋28002.70元;西北书城防治非典类书籍上架14种,其中《非典型肺炎预防手册》创下日销售2100册的纪录;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非典型肺炎预防手册》由于供货及时,发行量高达200余万册;上海科教社的《非典防治手册》(中小学读本)、轻工社的《非典型肺炎不可怕》等都已发行近百万册。
在全国各图书市场上,还出现了共同热销的图书。长江文艺社的冯小刚之作《我把青春献给你》,在各地市场销售看好;与电视剧互动的图书《走向共和》、《书香门第》等也颇受读者喜爱。据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这次非典疫情对大众图书的冲击大,而专业图书受冲击小;在一般大众图书中,时效性强的短线图书受冲击大,而时效性不强的常销书受冲击小。
为此许多出版社调整图书选题,将后非典时期的阅读趋向列入出版计划。四川省新闻出版局近日在出版社通气会上提出,调整出书结构,建议各出版社对计划出书进行一次清理,重新论证选题,加大专业图书和常销图书的出版力度,减少和放慢时效性强的短线图书选题出版。西北书城企管部人员周海峰说,卫生健康类书籍以后要多购进多备货;要重新调整进货结构和图书陈列结构,更加关注人生、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及生活质量等内容图书,加强对读者的宣传引导。广东教育社推出第一本带有纪实文学性质的《护士长日记》;上海文艺社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CCTV:面对面真情访谈——非典时期的中国人》也将推出;《前线报告》《非典时期、非常感动》《没有硝烟的战场》等许多图书都在紧锣密鼓策划中。有媒体分析,一个解读英雄的图书出版高峰很快就要到来。
但也有业内专家提醒,目前各家出版社纷纷看好这块市场,竞相出版后非典图书,重复出版、选题撞车等其他图书出版上的弊端,在这类书上也同样有所显现。因此,出版社在策划选题时,还是要以创新和使用为前提。只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有”,才能在市场上独领风骚。
国有民营孰优?
本报记者在四川采访时感到,与大书城不同的是,非典疫情对分布在大街小巷、社区、乡镇小书店的影响不大。因为这些小书店实则为便民店,读者群较固定,小本经营注重勤添货,因此热点书、畅销书和期刊杂志好卖。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我们在建大型书城的同时,似应注重便民书店的网络建设,要让不同所有制的小型书店走进社区,便民利民,这也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对图书发行业带来的影响。
河南某市的某一职能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把原本由新华书店发行的教材“全部截流”,这之前几经协调未果,而在非典疫情发生后,则又置教材发行之事撒手不管,眼看成千上万的学生将面临开学没旮课本的窘境,该市新华书店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启动了紧急预案,克服困难,仍确保了全市的教材供应。河南省店总经理郭豫生对图书发行国有渠道的政治责任感体会颇深。他说,在困难和危险面前,国有书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了首位,把“国家队”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教材发行,始终当成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来完成,而不是首先考虑成本。
何时再掀购书潮?
北京图书大厦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程惠民说,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北京图书大厦担当的就是战时宣传员的角色,疫情难挡北京图书大厦发展步伐。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作为国有文化企业,我们有责任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做出奉献。这次疫情的突临,促进了我们的成熟,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免疫力”,考验了商家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我们也从突发事件中有所思考,其实非常时期仍有大量商机可寻可挖可用。今后我们将采取各种措施,打好这一品牌,为疫情结束后的图书大厦经济发展作好准备,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天津图书大厦的总经理王学浩认为,图书经营者在图书市场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时,要有以变应变的理智和机制。对这次非常事件,整个民族上下已经开始反思,应当说,一个全民重视读书,提高国民素质读书高潮将会出现,有远见的图书经营者应当看到和及时抓住这个难得的开辟图书市场的机会。他说,虽然,非典事件的发生给我们的图书市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对今年国内图书市场的整个前景依然看好。他预计,今年图书旺销将在秋季出现,如果整个出版界同心协力,搞得好的话,秋季前后图书销售的业绩不亚于去年的“黄金周”。
河南省店总经理郭豫生的工作体会是,新华书店有一支经过锻炼的、高素质的队伍,在非典面前没有丝毫的惊慌和懈怠,反而表现出了可喜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适时、灵活地调整销售方略与经营手段,并强化了服务理念,才有了规范高效的运行。图书发行国有渠道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国家队”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教材发行,始终当成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深圳市店总经理陈锦涛认为,在危机到来时,若能关注社会热点,把握商机,就能最大限度地把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一时期深圳书城防治非典类图书的销售情况表明,出版行业供应链的速率是成败的关键所在。非典事件给中国书业以“棒喝”的警醒。首先,非典时期全国各书店销量大幅下滑,包括那些疫情并非严重的地区,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图书会下降这么厉害?这说明我们的书业应付危机的能力还太弱,包括各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要真正做到“处危不惊”,行业人员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机体还要修炼。在突发事件面前,每一位经理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去做,如何去化解危机,而不是一味地叫苦。他认为,中国书业将面临的真正考验是外资准人的放开,非典过后,一定会有一拨合作的高潮到来,那才是对国有书业的真正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