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价调整对出版社影响几何
2018版北京地区书刊印刷指导工价实施,“大势所趋”“合作共赢”成产业链上下的普遍共识——
□本报记者 祝小霖
从今年9月1日起,由北京印刷协会编制的2018版北京地区书刊印刷指导工价开始实施。发布之时,新版印刷指导工价刷爆了北京乃至全国的“印刷圈”“出版圈”,北京印刷协会理事长张亦这样阐释其宗旨:“按照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实现印刷企业和出版单位的共赢,以推动出版印刷行业健康、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发布之后,北京地区的印刷企业、出版单位如何看待印刷指导工价的调整?书刊印刷产业链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其他地区的行业协会、印刷企业又如何评价这一调整?为此,《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业界相关人士。
印刷工价调整大势所趋
“在此之前,北京地区印刷工价最后一个版本是1994年制定的,至今24年未作调整。”北京新华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兰本立告诉记者,印刷工价长期低迷已对印刷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期盼合理印刷工价的业内呼声很高。“一方面由于印刷工价低廉,为最大程度减少成本投入,某些印刷企业会在工艺和材料上‘想办法’,从而影响出版物质量;另一方面,工价低迷迫使印企另谋生路,主业渐成‘附属’,影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兰本立看来,这是一项具有引领性的举措。
印刷工价调整对“供给方”是好事儿,那么对“需求方”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化学工业出版社等都认为工价调整符合市场规律,是“随行就市”“大势所趋”。
化学工业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郑媛媛分析了工价调整的必要性:“工价如若不能满足印刷企业的经营需要,对合作共赢的出版单位来说也是‘唇寒齿亡’;同时,随着环保压力的加大,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印刷企业必然在生产工艺、环保设备等方面增加投入,相应的工价也应该增长。所以,印刷工价调整是符合行业、市场发展需要的。”
从工价调整操作方式来看,参与此次指导工价前期讨论的北京出版集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王雪认为,与之前版本相比,新版指导工价的计算方便快捷,更易于操作,同时增加了数字印刷部分,基本做到了周全、合理,为出版社的印刷工价管理提供了参考。
江苏、山东等地也认为这项举措“开了一个好头”。凤凰印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在健告诉记者,各地都在酝酿印刷工价的调整,北京地区带头做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江苏印协已专门到北京取经,期待着能将印刷工价调整到合理水平。”
优质需优价来支撑
北京地区的书刊印刷企业在新版印刷指导工价出台后就开始着手为9月1日正式实施做准备。北京中科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幸华介绍说,目前中科印刷向100多家合作的出版单位发函,在互相沟通、充分对接的基础上推动工价调整的落地,大多数出版单位认为可以接受。
但是,出版单位接受意味着图书成本的增加,这部分成本又该如何“消化”呢?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红军告诉记者,印刷工价在图书的综合成本中相比纸张等原材料占比较小,价格的适度合理上涨对整体成本影响并不会太大。事实上,各出版单位目前的仓储费用提升更为明显。
兰本立认为,从表面上看,工价调整后出版社成本增加,利润下降,有可能将工价增加的成本转嫁到读者身上。实际上,工价调整对出版社利润影响较小。同时要合理看待和分析个别与整体、短期与长期、质量与价格的关系。面对读者越来越高的要求,出版社要在质量上下功夫,需要印刷厂提供质量上乘的图书产品,而质量上乘的图书产品需要有合理的工价来支撑。
优质需优价,郑媛媛亦认同这一观点,“工价调整必然增加相应的图书成本。但图书的核心价值是内容资源,开发出更好的内容资源,提高图书销售率,是消化成本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方法。”
供需双方更应精益管理
在推进新版印刷指导工价落地实施的过程中,相关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都认为还应从自身出发,进一步深化精益管理。
“其实工价调整的另一利好,是推进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双方都加强精益管理。”外研社印制部主任郑志业告诉记者,随着北京地区印刷企业外迁等现实状况的出现,一些出版单位或多或少出现了“印书难”的情况。如何综合效率时效、运输等成本,寻求整体成本最优的方案,加强精益管理是出版单位的不二之举,通过规划产能、优化效率等方式来实现最优化。与此同时,外研社也会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研,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并根据印刷工艺复杂程度进行工价的相应调整。
对印刷企业来说,提升效益的重点仍是加强精益管理。张红军解释说,由于环保治理给北京印刷企业带来的生产不确定性,很多出版单位的印制业务纷纷选择外地印制,供需双方印刷工价的确定仍基于市场供求关系及客户品质选择而定。因此,印刷企业应深化自身管理经营的模式,以此来提升经济效益。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8/epaper/d6828/d2b/201809/9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