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1--理论实践多
东阳—义乌水权转让,揭开治水理论实践的新篇章
2000年10月22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发表《水权和水市场——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的重要文章。当年11月24日,浙江省东阳和义乌两市通过水权交易探索解决义乌用水紧张的问题。双方签订了有偿转让横锦水库部分用水权的协议,义乌市用2亿元水利建设资金购买东阳约50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并将以与东阳市同等的水价支付实际引用水水费。
东阳—义乌水权转让是我国现代水权理论指导下的首次成功探索,事件虽发生在2000年岁末,但影响却十分深远。在2001年几乎一整年里,关于东阳—义乌水权转让的话题不绝于笔,仅本报《理论探讨》栏目收到的探讨水权理论和对东阳—义乌水权转让实践发表看法的来稿就超过60篇,栏目中开设的《水权与水市场》专题发表的各类稿件多达40篇,在社会及其他媒介的反响也非常热烈。
首笔水权交易成交,这是水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是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新的治水思路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这一实践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权理论对水权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水资源配置迫切需要水权理论的指导。
运用水权理论,实施漳河有偿调水,为缓解用水矛盾、解决水事纠纷探索了新路子
漳河水事纠纷由来已久,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彻底解决。随着水权理论的提出,人们在解决用水纠纷问题上思路豁然开朗。2001年6月,漳河第一次通过水权理论解开了三省边界地区几十年解不开的“水疙瘩”。
漳河发源于山西,部分河段是河北、河南两省的界河,左岸为河北省,右岸为河南省,两岸群众祖祖辈辈同饮一河水,世代友好相处。然而,到了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两岸群众为了争水,械斗之事常常发生,对此中央领导曾做过多次批示。虽然有三省分水方案,但是多年来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双方水事纠纷问题一直未能根本解决。2001年,水利部海委漳河上游管理局调整思路,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协调三省达成了跨省购水协议。结果,河南、河北一次性从上游山西境内购得3000多万立方米水,缓解了下游两省沿河两岸的农业用水燃眉之急,同时也为上游山西境内水库的汛前弃水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调水实现“双赢”,下游两省沿岸农田因灌溉有了水源,预计增收3000万元,而上游供水单位也可增加水费收入70多万元。
在水权理论指导下,漳河调水运用了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通过对流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了上下游用水矛盾,预防了水事纠纷,成为配置区域水资源的成功案例,它为其他地区解决用水纠纷探索了一条新路子。温家宝副总理批示:“这件事办得好,要认真总结经验。”
水权理论指导南水北调建管体制建设和水价机制形成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关系我国建设全局的宏伟工程,构建一个好的建管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是该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水权理论指导下,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了建管体制的总体思路,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采取股份制运作、企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方式,根据不同情况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供水公司。
这种体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人们企盼南水北调早日上马,但是南水北调的成功与否,与工程在建设和管理上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以及运行中形成怎样的水价机制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南水北调工程建管体制和水价机制的研究,成为南水北调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2000年至2001年将近两年的研究中,南水北调工 程前期工作在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指示严格要求前期规划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从水权理论中汲取营养,在南水北调方案中实行资本金制度,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管模式的束缚,地方资本金出资额根据认购的水权来确定。多要水,多掏资本金。通水后,实行两部制水价,即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
南水北调建管体制的确立,实际上就是通过水权关系的确立,建立了水市场的调控机制,是运用水权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建设的有益偿试。
“水权管理”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实现途径
新世纪中国面临三大水问题,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其中干旱缺水问题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应对水资源短缺有多种办法,但首要的是节水。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强调,要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建立节水型社会。汪恕诚部长发表的《水权管理与节水社会》一文,为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从理论上找到了实现的途径。
实施水权管理、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正是有利于鼓励人人都参与节水这一机制的形成。因为实施水权管理,可以从源头上控制总用水量,强制超用水的地区和部门节水。按照“水权”思想,对用水户要实行指标、定额管理。如果用水户超过了指标和定额,就要遭受惩罚,即被强制节水。与此同时,因允许水权转让,就形成了水权交易市场。有了水权交易市场,长期被扭曲的水价就会在水市场上得见真容。水价在促进节约用水上可谓四两拨千斤。在2001年的大旱之年,常常断流的黄河在水利部门精心调度下再次实现了全年不断流。其中就有水价上调促进上游节水而给下游省出水量的功劳。据悉,仅宁夏引黄灌区,每立方米水价由0.006元涨到0.012元,2000年就少引黄河水9亿多立方米,2001年又少引3亿立方米。
价格杠杆作用对强化严重缺水城市的节水管理作用巨大。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深圳、青岛等市,2001年前后都对有关行业实行定额供水,超计划用水则加价收费。
“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提出,使治水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求我们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治水理论,同时再用新的理论指导现实中出现的新的水问题。水利部党组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总结治水经验、深入分析宏观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使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有了重大转变。新思路的贯彻离不开理论指导,理论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思想基础。继“水权”理论后,2001年,汪部长在发表的两篇报告中,提出了两个新概念——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这对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告诉我们,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适应这种承载力;同时,这种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它需要我们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来实现。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实途径有两条:一是节水,二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途径也是两条:一是减污,二是增水。
过去,有的地区想上什么项目就上什么项目,想种植什么作物就种植什么作物,规划产业结构根本不考虑当地水资源情况,造成严重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就是忽视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没有量水而行,盲目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水利规划和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中,一定要十分注重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这一思路已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有水皆污”已司空见惯,南方许多丰水区出现了“守在水边没水用”的现象,这说明水体的纳污能力是有限的,水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提高其承载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防治水污染,减少污水排放。防治水污染的途径有多种,其中节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要用水,就要排污;用水量少,排污量也少。因此,在研究水的使用时,必须同时研究水的排放。这就要求水利部门在发放取水许可证的同时必须研究和认定排水许可。